浙江元立金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遂昌钢铁厂)成立于1991年,2001年企业改制组建集团,2003年到衢州进行异地技改,成立衢州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形成集炼铁、炼钢、轧钢、循环发电及金属制品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集团现有员工17000余人、总资产超100亿元,具备年产铁水450万吨,钢500万吨,材500万吨,钉丝类、焊材类、标准件类、管材类金属制品250万吨的生产规模。目前,集团已形成钉类、丝类、网类、标准件类、焊材类、钢管类六大系列金属制品,产品种类达300余种、规格上千种,年生产能力达250万吨。元立集团先后获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单位、中国企业500强、并成为工信部首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之一。
(一)信息化程度低,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元立集团仓储业务仅使用ERP下的一个简单业务记录和数据汇总的功能模块,缺失专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与下游承运商间的车辆调度信息、货物在途信息、货物签收情况、回单返还情况等基本依靠电话和传真进行传递,信息无法及时反馈。
(二)人工订单处理效率低、差错率高
在元立业务中,物流业务数据、供应商数据、承运商数据、费用结算数据都依靠人工处理,不但造成处理时间长,并且出错率高,最后汇总出的数据并不能真实反应公司营运情况,无法提供精准的决策分析。
(三)承运商KPI考核难,异常无法及时处理
目前元立KPI考核仍通过人工统计的方式进行,但由于通过人工难以及时获取承运应商业务数据和质量信息,导致在月末考核日很难精准完成承运商关键指标分析和汇总,无法为与承运商的结算等提供准确的数据。此外,由于承运商原因引起的客户投诉,处理起来费时费力,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形象。
利用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交换服务,辅之以标准化管理软件和多领域的应用服务完成以浙江元立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优化。 |
(一)为上游制造企业建设OMS系统 |
为元立集团新建一套以钢材销售订单接收、货物发运、供应商管控为核心的上下游互联系统,搭建起上下游物流业务管控平台,实现元立物流业务全程可视化管理。 |
(二)为下游承运商建设一套TMS系统 |
为元立承运商打造一个以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内部车辆管理、费用结算管理为核心的TMS管理系统,有力支撑元立供应链中从铁矿石、原煤供应到成品钢材省内发运的整体运输业务平稳、高效运行。 |
(三)建设数据交换通道 |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作为元立集团OMS与承运商TMS交换的一个枢纽,为其提供了一个公共、安全、便捷的数据交换通道,保证了各方信息无缝对接。具体互联业务流程图如下: |
(温馨提示:点击可查看大图) |
(一)效益分析 |
1.有效整合以浙江元立为核心的供应链,解决因数据不对称而造成的链条割裂、服务不到位及效率低下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的整体服务能力; 2.减少货物运输服务和纸质单据传递中因人力因素产生的差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可以提供贯穿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或资产可视化的服务; 4.降低不同企业间系统互联的复杂度,减少信息化互联成本; 5.物流企业减少驻场频次及时间,大大降低了企业人工成本及办公成本; 6.借助于互联提升浙江元立供应链上的服务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整形象和竞争力的目的。 |
(二)互联成效具体KPI |
项目成效 | 具体KPI指标 | 互联前 | 互联后 |
成本减少 | 通讯费用(电话,传真等) | 200元/月 | 100元/月 |
人力成本(需几人,每人工资) | 2*4000 | 1*4000 | |
单据成本(取消部分纸质单据) | 1元/单 | 0.5元/单 | |
时间成本(用于托单发送及跟踪时间) | 2小时/天 | 0.5小时/天 | |
效率提高 | 录入总体差错率(包括已改正的错误) | 3% | 0.05% |
派车信息的获取 | 1小时/天 | 5分钟/天 | |
单据保存和查找效率 | 0.5小时/单 | 1分钟/单 | |
供应链可视化(实时节点信息的了解) | 2小时/天 | 5分钟/单 | |
对承运商更好的管理和监控 | 事后管控 | 事中、事后 | |
企业声望 | 客户满意率 | 75% | 90% |
和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一起进行推广,提高知名度 | 无 | 以参与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为荣誉 | |
企业表彰 | 无 | 当地运管部门多次考察肯定成效 | |
业务增长 | 在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众多互联企业中寻找到新的可靠合作伙伴的可能性 | 无 | 可能性增加 |
表1-互联成效分析注:以上数值均是平均约数,仅针对元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