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利德(江苏)化工有限公司是一家韩国法人独资有限责任公司,年营业额已达到8.5亿,计划2020年产值达到20亿。它创立于2002年6月,是由韩国优利德在江苏镇江投资创建,注册资本达3750万美元,公司总占地面积10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200平方米,于2003年11月工厂竣工。优利德主要生产工业碳酸钾、工业氢氧化钾、食品添加剂碳酸钾、食品添加剂氢氧化钾、工业合成盐酸、液氯、次氯酸钠等系列化工产品,其产品是许多行业的基础化学原料,如碳酸钾不仅可用于生产灯泡和水晶玻璃制品,而且广泛用于生产清洁剂、电子产品、石化产品和合成碳酸盐衍生产品。中国工厂的发展坚持以仁川工厂为模板,以离子膜电解为技术核心,现已形成年产碳酸钾80,000吨/年、氢氧化钾119,000吨/年、液氯81,940吨/年、盐酸242,000吨/年、次氯酸钠36,500吨/年的生产规模。
优利德中国工厂长期合作的承运商有12家,一年的运量超12万吨,订单量大。在传统信息共享操作模式下,企业面临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不透明
供应链各环节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主要表现在企业与下游承运商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流通,车辆调度信息、货物在途信息、货物签收情况、回单返还情况不能及时的反馈;经常出现货物派送出错或遗漏订单的情况,由于信息不透明,难以确定责任方;
(二)人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
由于企业业务量大、订单多,人工单据处理导致差错率高、效率低。在业务中,物流业务数据、承运商数据、费用结算数据都依靠人工处理,不但造成处理时间长,并且出错率高;最后汇总出数据并不能真实反应公司营运情况,无法提供精准的决策分析;
(三)承运商KPI考核难
运输回单方面,单据返厂周期长,易丢失、破损;对账核对交付信息不及时;在途跟踪方面,承运商通过QQ或电话记录这样被动的方式,完成对每日货物运输情况、位置和跟踪记录的上报,数据延后且真实性难以考证,无法形成系统管理,在考核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四)信息化程度低、阻碍互联开展
企业内部使用ERP系统进行生产、销售和财务管理,但是在仓储、物流作业方面,没有相应的管理软件,主要使用Excel表格人工登记的方式进行管理;而下游承运商的运输管理也都是人工管理,无信息化系统。双方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直接阻碍了信息化互联渠道的建设,物流信息只能通过传统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传递,导致数据无法及时有效对接。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携手物流软件服务商,为优利德公司量身打造了一套信息化互联解决方案:
(一)新建仓储物流管理系统
优利德仓储物流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仓储管理子系统、运输管理子系统、订单管理子系统、微信订单子系统、手机App子系统、承运商子系统,其中仓储管理子系统采用先进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在产品包装上加贴一个带RFID标签,借助叉车上安装的读取设备和平板电脑,自动采集和读取产品进出仓库和运输相关的信息,并将产品的流向记录在系统中。
(温馨提示:点击可查看大图)
(二)推荐优利德承运商使用物流管理软件
推荐优利德承运商使用国家物流信息平台4号推荐软件接单,该物流管理软件已经通过平台标准化接口改造,是一个以物流业务运营管理、内部车辆管理、费用结算管理为核心的物流管理系统,为承运商规避操作风险,提高信息化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另外,通过在司机手机上安装系统App,可以实现实时定位和订单状态反馈。
(三)各系统互联对接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系统的对接:企业仓储物流管理系统通过内部接口,实现与ERP系统对接,生产作业单据自动传递;同时,仓储物流管理系统与企业目前使用的地磅数据收集系统进行对接,实现地磅出库数据与仓储信息的对接;另一方面,优利德仓储物流系统通过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交换通道,实现与下游承运商使用的4号推荐软件进行单据交换,实现自动传输。物流业务流程及交互单据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点击可查看大图)
基于网络的信息沟通与共享,破除了供应链各主体间的信息隔膜,提高了信息沟通的效率,减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
(一)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得到优化
信息化互联通道的建设省去了传统作业模式下大量的信息重复录入和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信息传递根据业务需求设定。企业运输订单通过国家物流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通道同步到承运商所使用的系统中并自动生成订单,整个过程中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上下游企业都减少了信息的重复录入,提高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实时性。
信息化互联通道的建设省去了传统作业模式下大量库存的校对环节。在仓储管理方面,叉车上的RFID读取系统自动会检测到货物上的芯片标签,当叉车进行出、入库货物操作的时候,系统会提示货物的库位和生产日期等信息,这样就克服了货物溢出、库存杂乱等问题,实现了库存实时查询。数据实时信息化传输到物流作业系统,统一了订单调度,减少了大量的库存校对工作,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信息化互联通道的建设省去了传统作业模式下的大部分信息搜集、汇报与分析环节。互联通道的使用助力了供应链上各主体信息共享,实现了业务数据、财务数据等一体化,解决了信息传达不及时的问题,有利于企业进行大数据分析,实现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极大优化。
(二)助力供应链发挥最大效益
互联通道的使用,实现了供应链上多主体、多部门间跨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使供应链上各主体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和开放,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了决策的效率,合理优化企业资源,改善资金运营状况,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企业利润增长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紧密友好合作,增强彼此合作粘性,规避争端,助力供应链协同作业,发挥整体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