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简称"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英文标识“LOGINK”)是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之一,是多项国家级和部委级物流业具体发展规划的重点建设内容,是由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牵头,多方参与共建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是一个政府主导、承载国家物流领域重大发展战略的服务机构。
按照国家及相关部委规划要求,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致力于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服务基础设施、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仓库和国家级综合服务门户,有效实现国际间、区域间、行业间、运输方式间、政企间、企业间的物流信息安全、可控、顺畅交换共享,逐步汇集物流业内和上下游相关行业的国内外静动态数据信息,提供公共、基础、开放、权威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形成物流信息服务的良好生态基础,从而促进我国物流业产业向绿色高效全面升级。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自2010年前后逐步开始建设以来,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完成了多方面的探索,促进形成了我国物流信息服务领域“国家级公共平台+区域级公共平台+商业服务平台”的基本发展模式,在标准化、数据交换、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为适应新时期需求,2019年4月,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具体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承担单位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调整为交通运输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开启“部省共建,以部为主”的新篇章。未来,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将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总体要求,继续深入落实各级发展规划,做好公共服务工作,加大基础创新、互联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力度,为实现交通强国目标作出贡献!
在我国物流业发展进程中,资源共享难、互联互通难、业务协同难等问题长期存在,政企间、部门间、行业间、区域以及国际间均存在“信息孤岛”现象,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制约了物流业整体运行效率的提升。在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形势下,迫切需要政府牵头,联合各方,解决单纯依靠市场力量难以解决的物流信息化发展难题。
2012年交通运输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物流平台建设,2013年交通运输部印发了《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纲要》等3个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建设一个国家级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在统一物流信息标准基础上,提供基础交换和公共信息两大服务,推进各类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与市场物流信息的有效对接,满足企业间、政企间、行业间、国际间的物流数据交换需求,促进各方信息互联互通。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是以提高社会物流效率为宗旨,以实现物流信息高效交换和共享为核心功能,由交通运输部和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共同推进,连通各类物流信息平台、企业生产作业系统,统一信息交换标准、消除信息孤岛的面向全社会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网络。
公益性 | 基础性 | 开放性 | 共享性 |
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各物流信息服务需求方提供基础性公共服务。 | 构建物流信息这一"无形的高速公路",是物流信息领域的基础设施工程。 | 向全社会提供服务,不局限于特定行业、特定作业环节和特定服务对象。 | 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间信息交换与共享,减少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 |
(一)坚持融合创新 |
充分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物流产业,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领域、跨国界物流信息资源和应用服务的全面融合,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培育无缝衔接、跨界融合的物流产业新生态。 |
(二)坚持基础公益 |
作为我国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国家物流平台应以政府建设为主导,不以盈利为目的,为物流市场主体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和基础交换服务。 |
(三)坚持开放共享 |
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国家物流平台作为物流信息交换共享中枢,整合政府相关物流信息资源并面向社会全面开放,同时融合物流市场信息资源,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物流运行新模式。 |
(四)坚持政企合作 |
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平台建设中的不同作用,创新合作模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打造物流信息服务新生态,形成政府、市场合作共赢的新格局。 |
(一)标准服务 |
信息互联标准是物流链互联互通的关键。国家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了一整套物流信息互联标准体系,并进行实时维护,为我国物流链各主体之间数据交换共享提供“普通话”。2015年交通运输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互联共享标准”。目前已整合687项数据元,104个代码集,68个单证,17个服务功能调用接口,涉及了主要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017年11月,国家物流信息平台会同相关单位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立项启动了物流信息互联国际标准的编制。
|
(二)交换服务 |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通过建设数据交换系统,部署一批区域交换服务器和铁路、长航、公路、海运等行业节点构建了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解决跨国、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之间信息系统互联问题,打破各类物流信息“孤岛”。目前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在全国部署了9个交换服务器,实现45万用户的互联,日均交换单据量峰值超3000万条,实现了铁水、铁公、水水、公空、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等24类业务协同互联场景。
|
(三)数据服务 |
国家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了信用、跟踪、资源、综合等23个物流公共信息库的集聚、整合,为各方提供物流公共信息一站式服务,解决国家层面物流公共信息服务资源零散难以满足需求的问。目前已实现全国营运业户、车辆、从业人员资质信息、全国公民身份证信息、全国500余万辆12吨以上货车实时位置数据、全国铁路物流跟踪数据、全球90%海运船期信息和18万艘船舶实时位置数据、部分海关关区通关状态信息、部分空港物流信息等查询及核验,日均信息查询量150万次。 |
国家物流平台以“1+32+nX”为框架。“1+32”是国家物流平台建设主体内容和近期建设重点。
“1”代表国家物流平台国家级管理服务系统,包括国家交换节点、基础交换网络管理系统和国家平台门户,负责国家物流平台的运行管理、相关行业和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衔接以及公共信息服务。“32”泛指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导建设的区域交换节点(并非每个省都要建设)。“nX”是指国家物流平台拓展和衔接的信息服务体系。n代表n类信息系统,X代表某一类信息系统中X个具体的信息系统。
国家物流平台是衔接相关行业和国际物流信息平台、负责全网有效协调运行、实现信息交换与资源共享的桥梁。 |
(一)与"区域平台"的关系 |
区域平台"特指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导建设的、提供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的平台。"区域平台"可通过平台实现与其他物流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共享平台提供的物流相关服务资源。 |
(二)与"企业平台"的关系 |
企业平台是由企业主导建设,以满足企业自身物流业务需求或者向物流市场提供有偿信息服务为目的的企业物流信息平台。"企业平台"是平台的服务对象,通过国家物流平台实现与其他"企业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共享国家物流平台提供的物流相关服务资源。 |
(三)与相关政务信息系统的关系 |
行业内外相关政务信息系统中物流相关服务功能与国家物流平台共同构成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国家物流平台连接交通运输行业各类政务信息系统和其他行业相关政务信息系统,通过国家物流平台门户进行汇聚并对外提供信息服务。 |
(四)与相关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关系 |
国家物流平台与相关国际物流信息系统在特定合作框架下,基于统一标准和交换机制进行对接,实现国际间物流资源共享、数据交换,提升各参与方国际物流信息服务水平。 |
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国际的物流信息基础交换网络和国家平台门户,实现国家物流平台与相关物流信息系统以及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信息交换,实现行业内相关信息平台交换标准统一,提供公正、权威的物流相关公共信息服务,有效促进物流产业链各环节信息互通与开放共享。
到2020年,基本建成政企互动、多方协作、互联互通、开放共享、安全可靠的国家级物流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政府物流相关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开放取得重要突破,企业间物流信息互联共享进一步深化,国家物流平台在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战略性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成为接轨国际物流信息交换共享的“中国窗口”,我国物流公共信息资源的“一站式”开放平台,政企间、企业间物流相关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的重要“电子枢纽”。